他是美国最忌惮的企业家,将外资清洗出国门,资产百亿,却交国家_公司_锅炉_水垢
这套清洗装置是从德国引进的,初时,化肥厂的技术人员无计可施,陷入了困境,最终不得不寻求德国公司的帮助。尽管德国的团队迅速赶到山西,开始了他们的清洗工作,但进展始终不如人意。八次尝试过后,他们依然没有成功,频繁的失败让局势更加严峻。
在关键时刻,一名中国年轻人挺身而出,勇敢地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他带领着一个六人小团队,用了短短10天时间,便圆满完成了清洗任务,且费用仅为德国公司报价的十分之一。这个年轻人,就是从清洗茶壶起步,最终能够清洗宇宙飞船发射设施的任建新。无论是日常物品,还是复杂的工业设备,只要是能积累水垢的东西,任建新都能轻松清洗干净。
而这一切,才不过是他化工事业的起点。1983年,任建新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,刚进入工厂便被任命为团支部书记,这也算是他职业生涯的一块起步石。1984年,他参加了一个名为“酸洗设备水垢技术短训班”,课堂上,一组数据显示让他深受震动:“我国煤产量每年平均增加850万吨,清洗锅炉水垢时,每年需消耗1750万吨原煤。”这一信息令任建新意识到,当前的清洗方式极为浪费,尤其是煤的消耗过于庞大。
当时,中国的工业几乎完全依赖锅炉,锅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垢上。锅炉清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有些锅炉甚至需要每隔几个月就进行清洗,而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,还要消耗大量的煤。在经过深思熟虑后,任建新萌生了寻找一种无需耗费煤、便能有效去除锅炉水垢的技术的想法。就在这时,他想起了一个叫做“兰5”的专利,这是一种工业缓蚀剂,专门用于硝酸清洗。五年前,化学机械研究院就已经研发出这一产品,但由于无人关注,这项技术始终没有被推广。
展开剩余61%怀着对这个产品的希望,任建新决定购买“兰5”并成立一家公司,专注于工业设备清洗,这一决定恰恰符合他的专业背景。他毫不犹豫地向单位借了1万元,并立下了“军令状”:若公司失败,自己将变卖所有财产偿还债务,并愿意接受降职降薪的处罚。虽然当时领导无法理解他的决定,但看他如此执着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就这样,26岁的任建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。
然而,初期的公司并不如预期那般顺利,门庭冷落,客户寥寥无几。锅炉设备价格昂贵,且企业通常不会轻易冒险选择一个新公司来进行清洗服务。为了打破僵局,任建新策划了一次特别的活动——“共青团员学雷锋,免费清洗日用品”。这项活动立即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关注,其中一位老奶奶成了他的第一个客户。她家的茶壶水垢厚重,几乎占据了茶壶一半的容量。经过任建新精心清洗后,茶壶焕然一新,老奶奶感动得递给他2毛钱,这也是他公司赚到的第一笔收入。
很快,任建新又清洗了周围邻里的各类日用品,逐渐积累了口碑。此时,煤矿领导注意到了他,他的清洗技术引起了煤矿方面的关注。恰巧,煤矿的一个锅炉严重积垢,原本准备报废。煤矿领导决定给任建新一次机会,试试看他能否成功清洗。在锅炉清洗过程中,任建新大胆尝试使用“兰5”,尽管该技术还未经过充分验证。经过几天的艰苦努力,清洗效果逐渐显现,锅炉焕然一新。五个月后,任建新和他的团队成功解决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这一成功让他的公司名声大振,之后“蓝星清洁”公司也迎来了飞跃。
1990年代初,任建新通过收购与整合,成功带领公司进入了更大的舞台。他不仅解决了化工清洗的难题,还通过并购,扩展了自己的事业版图。通过并购国际化工企业,他填补了国内许多领域的空白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任建新在全球化工行业的地位越来越显赫。
2006年,他成功收购了多个国际化工企业,其中包括法国的安迪苏集团、澳大利亚的凯诺斯公司等,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化工行业中的地位。他的收购策略为中国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,帮助中国摆脱了对外资的依赖。
然而,尽管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,任建新始终没有忘记社会责任。在面临企业裁员时,他没有草率决策,而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,为下岗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。他甚至决定再次创业,为这些下岗工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。于是,“马兰拉面”应运而生——这个名字源于他母亲的姓氏,也寄托了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。任建新用自己的商业智慧和多年积累的经验,将“马兰拉面”打造成为了知名品牌。
今天,虽然任建新已从“蓝星”退休,且将公司交给了新的接班人,但他为中国化工行业做出的贡献仍深刻影响着人们。他的创业精神和商业远见,使得他在业内成为了一位传奇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